在默认拥有的腾讯云服务器是没有额外的数据盘的,默认Linux只有8GB系统盘,一般的网站也足够使用,如果额外购买的数据盘安装系统之后根据不同的面板、系统的路径问题可能不会自动加载到指定的数据盘目录,需要我们手工进行加载数据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挂载。

第一、检查硬盘设备是否有数据盘

当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知道有数据盘的,但有些时候我们购买的VPS,默认比如30GB,可能还有20GB没有挂载,所以也需要类似这样的操作先检查一遍。

fdisk -l

检查腾讯云服务器数据硬盘

我们可以看到有268GB的数据盘没有挂载,看好前面的路径/dev/vdb

第二、数据硬盘分区

fdisk /dev/vdb

依次输入 n 、p、 1、 回车、回车、wq

这里的VDB是我们上面看到数据硬盘的名称,如果你不是这个需要根据你真实的盘名称替换,如果是和我一样,那就直接复制。

第三、ext3格式化分区

mkfs.ext3 /dev/vdb1

第四、挂载新分区

A – 新建目录

mkdir /home

因为AMH面板是安装在HOME目录的,所以我们需要新建目录,如果是WDCP面板,我们应该知道是WWW目录。

B – 挂载分区

mount /dev/vdb1 /home

第五、写入fstab 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echo ‘/dev/vdb1 /home ext3 defaults 0 0’ >> /etc/fstab

第六、检查是否挂载成功(df -h )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247GB(250GB)已经挂载完成,在HOME目录中。

 

link: http://www.laozuo.org/4888.html

三. 常用方法的封装

虽然 PhotoKit 的功能强大很多,但基于兼容 iOS 8.0 以下版本的考虑,暂时可能仍无法抛弃 ALAssetLibrary,这时候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基于 ALAssetLibrary 和 PhotoKit 封装出一系列模拟系统 Asset 类的自定义类,然后在其中封装好兼容 ALAssetLibrary 和 PhotoKit 的方法。

这里列举了四种常用的封装好的方法:原图,缩略图,预览图,方向,下面直接上代码,代码中有相关注释解释其中的要点。其中下面的代码中常常出现的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是 QMUI 框架中封装的类以及单例方法,表示产生一个 PHCachingImageManager 的单例,这样做的好处是 PHCachingImageManager 需要占用较多的资源,因此使用单例可以避免无谓的资源消耗,另外请求图像等方法需要基于用一个 PHCachingImageManager 实例才能进行进度续传,管理请求等操作。

1. 原图

由于原图的尺寸通常会比较大,因此建议使用异步拉取,但这里仍同时列举同步拉取的方法。这里需要留意如前文中所述,ALAssetRepresentation 中获取原图的接口 fullResolutionImage 所得到的图像并没有带上系统相册“编辑”(选中,滤镜等)的效果,需要额外获取这些效果并手工叠加到图像上。

.h 文件

/// Asset 的原图(包含系统相册“编辑”功能处理后的效果)
– (UIImage *)originImage;

/**
*  异步请求 Asset 的原图,包含了系统照片“编辑”功能处理后的效果(剪裁,旋转和滤镜等),可能会有网络请求
*
*  @param completion        完成请求后调用的 block,参数中包含了请求的原图以及图片信息,在 iOS 8.0 或以上版本中,
*                           这个 block 会被多次调用,其中第一次调用获取到的尺寸很小的低清图,然后不断调用,直接获取到高清图,
*                           获取到高清图后 QMUIAsset 会缓存起这张高清图,这时 block 中的第二个参数(图片信息)返回的为 nil。
*  @param phProgressHandler 处理请求进度的 handler,不在主线程上执行,在 block 中修改 UI 时注意需要手工放到主线程处理。
*
*  @wraning iOS 8.0 以下中并没有异步请求预览图的接口,因此实际上为同步请求,这时 block 中的第二个参数(图片信息)返回的为 nil。
*
*  @return 返回请求图片的请求 id
*/
– (NSInteger)requestOriginImageWith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withProgressHandler:(PHAssetImageProgressHandler)phProgressHandler;

.m 文件

– (UIImage *)originImage {
if (_originImage) {
return _originImage;
}
__block UIImage *resultImage;
if (_usePhotoKit) {
PHImageRequestOptions *ph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phImageRequestOptions.synchronous = YES;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PHImageManagerMaximumSiz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Default
options:ph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resultImage = result;
}];
} else {
CGImageRef fullResolutionImageRef = [_alAssetRepresentation fullResolutionImage];
// 通过 fullResolutionImage 获取到的的高清图实际上并不带上在照片应用中使用“编辑”处理的效果,需要额外在 AlAssetRepresentation 中获取这些信息
NSString *adjustment = [[_alAssetRepresentation metadata] objectForKey:@”AdjustmentXMP”];
if (adjustment) {
// 如果有在照片应用中使用“编辑”效果,则需要获取这些编辑后的滤镜,手工叠加到原图中
NSData *xmpData = [adjustment dataUsingEncoding:NSUTF8StringEncoding];
CIImage *tempImage = [CIImage imageWithCGImage:fullResolutionImageRef];

NSError *error;
NSArray *filterArray = [CIFilter filterArrayFromSerializedXMP:xmpData
inputImageExtent:tempImage.extent
error:&error];
CIContext *context = [CIContext contextWithOptions:nil];
if (filterArray && !error) {
for (CIFilter *filter in filterArray) {
[filter setValue:tempImage forKey:kCIInputImageKey];
tempImage = [filter outputImage];
}
fullResolutionImageRef = [context createCGImage:tempImage fromRect:[tempImage extent]];
}
}
// 生成最终返回的 UIImage,同时把图片的 orientation 也补充上去
resultImage = [UIImage imageWithCGImage:fullResolutionImageRef scale:[_alAssetRepresentation scale] orientation:(UIImageOrientation)[_alAssetRepresentation orientation]];
}
_originImage = resultImage;
return resultImage;
}

– (NSInteger)requestOriginImageWith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withProgressHandler:(PHAssetImageProgressHandler)phProgressHandler {
if (_usePhotoKit) {
if (_originImage) {
// 如果已经有缓存的图片则直接拿缓存的图片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_originImage, nil);
}
return 0;
} else {
PHImageRequestOptions *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imageRequestOptions.networkAccessAllowed = YES; // 允许访问网络
imageRequestOptions.progressHandler = phProgressHandler;
return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PHImageManagerMaximumSiz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Default options: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 排除取消,错误,低清图三种情况,即已经获取到了高清图时,把这张高清图缓存到 _originImage 中
BOOL downloadFinined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CancelledKey] boolValue]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ErrorKey]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ResultIsDegradedKey] boolValue];
if (downloadFinined) {
_originImage = result;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result, info);
}
}];
}
} else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self originImage], nil);
}
return 0;
}
}

 2. 缩略图

相对于在拉取原图时 ALAssetLibrary 的部分需要手工叠加系统相册的“编辑”效果,拉取缩略图则简单一些,因为系统接口拉取到的缩略图已经带上“编辑”的效果了。

.h 文件

/**
* Asset 的缩略图
*
* @param size 指定返回的缩略图的大小,仅在 iOS 8.0 及以上的版本有效,其他版本则调用 ALAsset 的接口由系统返回一个合适当前平台的图片
*
* @return Asset 的缩略图
*/
– (UIImage *)thumbnailWithSize:(CGSize)size;

/**
* 异步请求 Asset 的缩略图,不会产生网络请求
*
* @param size 指定返回的缩略图的大小,仅在 iOS 8.0 及以上的版本有效,其他版本则调用 ALAsset 的接口由系统返回一个合适当前平台的图片
* @param completion 完成请求后调用的 block,参数中包含了请求的缩略图以及图片信息,在 iOS 8.0 或以上版本中,这个 block 会被多次调用,
* 其中第一次调用获取到的尺寸很小的低清图,然后不断调用,直接获取到高清图,获取到高清图后 QMUIAsset 会缓存起这张高清图,
* 这时 block 中的第二个参数(图片信息)返回的为 nil。
*
* @return 返回请求图片的请求 id
*/
– (NSInteger)requestThumbnailImageWithSize:(CGSize)size 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m 文件

– (UIImage *)thumbnailWithSize:(CGSize)size {
if (_thumbnailImage) {
return _thumbnailImage;
}
__block UIImage *resultImage;
if (_usePhotoKit) {
PHImageRequestOptions *ph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ph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 = PH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Exact;
// 在 PHImageManager 中,targetSize 等 size 都是使用 px 作为单位,因此需要对targetSize 中对传入的 Size 进行处理,宽高各自乘以 ScreenScale,从而得到正确的图片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CGSizeMake(size.width * ScreenScale, size.height * ScreenScal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AspectFill options:ph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resultImage = result;
}];
} else {
CGImageRef thumbnailImageRef = [_alAsset thumbnail];
if (thumbnailImageRef) {
resultImage = [UIImage imageWithCGImage:thumbnailImageRef];
}
}
_thumbnailImage = resultImage;
return resultImage;
}

– (NSInteger)requestThumbnailImageWithSize:(CGSize)size 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
if (_usePhotoKit) {
if (_thumbnailImage)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_thumbnailImage, nil);
}
return 0;
} else {
PHImageRequestOptions *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 = PH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Exact;
// 在 PHImageManager 中,targetSize 等 size 都是使用 px 作为单位,因此需要对targetSize 中对传入的 Size 进行处理,宽高各自乘以 ScreenScale,从而得到正确的图片
return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CGSizeMake(size.width * ScreenScale, size.height * ScreenScal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AspectFill options: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 排除取消,错误,低清图三种情况,即已经获取到了高清图时,把这张高清图缓存到 _thumbnailImage 中
BOOL downloadFinined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CancelledKey] boolValue]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ErrorKey]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ResultIsDegradedKey] boolValue];
if (downloadFinined) {
_thumbnailImage = result;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result, info);
}
}];
}
} else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self thumbnailWithSize:size], nil);
}
return 0;
}
}

 3. 预览图

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不再展开说明。

.h 文件

/**
*  Asset 的预览图
*
*  @warning 仿照 ALAssetsLibrary 的做法输出与当前设备屏幕大小相同尺寸的图片,如果图片原图小于当前设备屏幕的尺寸,则只输出原图大小的图片
*  @return Asset 的全屏图
*/
– (UIImage *)previewImage;

/**
*  异步请求 Asset 的预览图,可能会有网络请求
*
*  @param completion        完成请求后调用的 block,参数中包含了请求的预览图以及图片信息,在 iOS 8.0 或以上版本中,
*                           这个 block 会被多次调用,其中第一次调用获取到的尺寸很小的低清图,然后不断调用,直接获取到高清图,
*                           获取到高清图后 QMUIAsset 会缓存起这张高清图,这时 block 中的第二个参数(图片信息)返回的为 nil。
*  @param phProgressHandler 处理请求进度的 handler,不在主线程上执行,在 block 中修改 UI 时注意需要手工放到主线程处理。
*
*  @wraning iOS 8.0 以下中并没有异步请求预览图的接口,因此实际上为同步请求,这时 block 中的第二个参数(图片信息)返回的为 nil。
*
*  @return 返回请求图片的请求 id
*/
– (NSInteger)requestPreviewImageWith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withProgressHandler:(PHAssetImageProgressHandler)phProgressHandler;

.m 文件

– (UIImage *)previewImage {
if (_previewImage) {
return _previewImage;
}
__block UIImage *resultImage;
if (_usePhotoKit) {
PHImageRequestOptions *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imageRequestOptions.synchronous = YES;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CGSizeMake(SCREEN_WIDTH, SCREEN_HEIGHT)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AspectFill
options: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resultImage = result;
}];
} else {
CGImageRef fullScreenImageRef = [_alAssetRepresentation fullScreenImage];
resultImage = [UIImage imageWithCGImage:fullScreenImageRef];
}
_previewImage = resultImage;
return resultImage;
}

– (NSInteger)requestPreviewImageWithCompletion:(void (^)(UIImage *, NSDictionary *))completion withProgressHandler:(PHAssetImageProgressHandler)phProgressHandler {
if (_usePhotoKit) {
if (_previewImage) {
// 如果已经有缓存的图片则直接拿缓存的图片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_previewImage, nil);
}
return 0;
} else {
PHImageRequestOptions *imageRequestOptions = [[PHImageRequestOptions alloc] init];
imageRequestOptions.networkAccessAllowed = YES; // 允许访问网络
imageRequestOptions.progressHandler = phProgressHandler;
return [[[QMUIAssetsManager sharedInstance] phCaching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_phAsset targetSize:CGSizeMake(SCREEN_WIDTH, SCREEN_HEIGHT)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AspectFill options:imageRequestOptions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 排除取消,错误,低清图三种情况,即已经获取到了高清图时,把这张高清图缓存到 _previewImage 中
BOOL downloadFinined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CancelledKey] boolValue]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ErrorKey]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ResultIsDegradedKey] boolValue];
if (downloadFinined) {
_previewImage = result;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result, info);
}
}];
}
} else {
if (completion) {
completion([self previewImage], nil);
}
return 0;
}
}

 4. 方向(imageOrientation)

比较奇怪的是,无论在 PhotoKit 或者是 ALAssetLibrary 中,要想获取到准确的图像方向,只能通过某些 key 检索所得。

.h 文件

– (UIImageOrientation)imageOrientation;

.m 文件

- (UIImageOrientation)imageOrientation {
    UIImageOrientation orientation;
    if (_usePhotoKit) {
        if (!_phAssetInfo) {
            // PHAsset 的 UIImageOrientation 需要调用过 requestImageDataForAsset 才能获取
            [self requestPhAssetInfo];
        }
        // 从 PhAssetInfo 中获取 UIImageOrientation 对应的字段
        orientation = (UIImageOrientation)[_phAssetInfo[@"orientation"] integerValue];
    } else {
        orientation = (UIImageOrientation)[[_alAsset valueForProperty:@"ALAssetPropertyOrientation"] integerValue];
    }
    return orientation;
}

系列文章:

一. 概况

本文接着 iOS 开发之照片框架详解,侧重介绍在前文中简单介绍过的 PhotoKit 及其与 ALAssetLibrary 的差异,以及如何基于 PhotoKit 与 AlAssetLibrary 封装出通用的方法。

这里引用一下前文中对 PhotoKit 基本构成的介绍:

  • PHAsset: 代表照片库中的一个资源,跟 ALAsset 类似,通过 PHAsset 可以获取和保存资源
  • PHFetchOptions: 获取资源时的参数,可以传 nil,即使用系统默认值
  • PHAssetCollection: PHCollection 的子类,表示一个相册或者一个时刻,或者是一个「智能相册(系统提供的特定的一系列相册,例如:最近删除,视频列表,收藏等等,如下图所示)
  • PHFetchResult: 表示一系列的资源结果集合,也可以是相册的集合,从 PHCollection 的类方法中获得
  • PHImageManager: 用于处理资源的加载,加载图片的过程带有缓存处理,可以通过传入一个 PHImageRequestOptions 控制资源的输出尺寸等规格
  • PHImageRequestOptions: 如上面所说,控制加载图片时的一系列参数

这里还有一个额外的概念 PHCollectionList,表示一组 PHCollection,它本身也是一个 PHCollection,因此 PHCollection 作为一个集合,可以包含其他集合,这使到 PhotoKit 的组成比 ALAssetLibrary 要复杂一些。另外与 ALAssetLibrary 相似,一个 PHAsset 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 PHAssetCollection,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刚刚拍摄的照片,至少同时属于“最近添加”、“相机胶卷”以及“照片 – 精选”这三个 PHAssetCollection。关于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如下图:

二.  PhotoKit 的机制

1. 获取资源

在 ALAssetLibrary 中获取数据,无论是相册,还是资源,本质上都是使用枚举的方式,遍历照片库取得相应的数据,并且数据是从 ALAssetLibrary(照片库) – ALAssetGroup(相册)- ALAsset(资源)这一路径逐层获取,即使有直接从 ALAssetLibrary 这一层获取 ALAsset 的接口,本质上也是枚举 ALAssetLibrary 所得,并不是直接获取,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就是非常符合实际应用中资源的显示路径:照片库 – 相册 – 图片或视频,但由于采用枚举的方式获取资源,效率低而且不灵活。

而在 PhotoKit 中,则是采用“获取”的方式拉取资源,这些获取的手段,都是一系列形如 class func fetchXXX(…, options: PHFetchOptions) -> PHFetchResult 的类方法,具体使用哪个类方法,则视乎需要获取的是相册、时刻还是资源,这类方法中的 option 充当了过滤器的作用,可以过滤相册的类型,日期,名称等,从而直接获取对应的资源而不需要枚举。例如在前文中列举个的几个小例子:

// 列出所有相册智能相册
PHFetchResult *smartAlbums = [PHAssetCollection fetchAssetCollectionsWithType:PHAssetCollectionTypeSmartAlbum subtype:PHAssetCollectionSubtypeAlbumRegular options:nil];// 列出所有用户创建的相册
PHFetchResult *topLevelUserCollections = [PHCollectionList fetchTopLevelUserCollectionsWithOptions:nil];// 获取所有资源的集合,并按资源的创建时间排序
PHFetchOptions *options = [[PHFetchOptions alloc] init];
options.sortDescriptors = @[[NSSortDescriptor sortDescriptorWithKey:@”creationDate” ascending:YES]];
PHFetchResult *assetsFetchResults = [PHAsset fetchAssetsWithOptions:options];

如前面提到过的那样,从 PHAssetCollection 获取中获取到的可以是相册也可以是资源,但无论是哪种内容,都统一使用 PHFetchResult 对象封装起来,因此虽然 PHAssetCollection 获取到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但通过 PHFetchResult 就可以使用统一的方法去处理这些内容(即遍历 PHFetchResult)。例如扩展上面的例子:

// 列出所有相册智能相册
PHFetchResult *smartAlbums = [PHAssetCollection fetchAssetCollectionsWithType:PHAssetCollectionTypeSmartAlbum subtype:PHAssetCollectionSubtypeAlbumRegular options:nil];
// 这时 smartAlbums 中保存的应该是各个智能相册对应的 PHAssetCollection
for (NSInteger i = 0; i < fetchResult.count; i++) {
// 获取一个相册(PHAssetCollection)
PHCollection *collection = fetchResult[i];
if ([collection isKindOfClass:[PHAssetCollection class]]) {
PHAssetCollection *assetCollection = (PHAssetCollection *)collection;
// 从每一个智能相册中获取到的 PHFetchResult 中包含的才是真正的资源(PHAsset)
PHFetchResult *fetchResult = [PHAsset fetchAssetsInAssetCollection:assetCollection options:fetchOptions];
else {
NSAssert(NO, @”Fetch collection not PHCollection: %@”, collection);
}
}// 获取所有资源的集合,并按资源的创建时间排序
PHFetchOptions *options = [[PHFetchOptions alloc] init];
options.sortDescriptors = @[[NSSortDescriptor sortDescriptorWithKey:@”creationDate” ascending:YES]];
PHFetchResult *assetsFetchResults = [PHAsset fetchAssetsWithOptions:options];
// 这时 assetsFetchResults 中包含的,应该就是各个资源(PHAsset)
for (NSInteger i = 0; i < fetchResult.count; i++) {
// 获取一个资源(PHAsset)
PHAsset *asset = fetchResult[i];
}

 2. 获取图像的方式与坑点

经过了上面的步骤,已经可以了解到如何在 PhotoKit 中获取到代表资源的 PHAsset 了,但与 ALAssetLibrary 中从 ALAsset 中直接获取图像的方式不同,PhotoKit 无法直接从 PHAsset 的实例中获取图像,而是引入了一个管理器 PHImageManager 获取图像。PHImageManager 是通过请求的方式拉取图像,并可以控制请求得到的图像的尺寸、剪裁方式、质量,缓存以及请求本身的管理(发出请求、取消请求)等。而请求图像的方法是  PHImageManager 的一个实例方法:

1
2

这个方法中的参数坑点不少,下面逐个参数列举一下其作用及坑点:

  • asset,图像对应的 PHAsset。
  • targetSize,需要获取的图像的尺寸,如果输入的尺寸大于资源原图的尺寸,则只返回原图。需要注意在 PHImageManager 中,所有的尺寸都是用 Pixel 作为单位(Note that all sizes are in pixels),因此这里想要获得正确大小的图像,需要把输入的尺寸转换为 Pixel如果需要返回原图尺寸,可以传入 PhotoKit 中预先定义好的常量 PHImageManagerMaximumSize,表示返回可选范围内的最大的尺寸,即原图尺寸。
  • contentMode,图像的剪裁方式,与 UIView 的 contentMode 参数相似,控制照片应该以按比例缩放还是按比例填充的方式放到最终展示的容器内。注意如果 targetSize 传入 PHImageManagerMaximumSize,则 contentMode 无论传入什么值都会被视为 PHImageContentModeDefault
  • options,一个 PHImageRequestOptions 的实例,可以控制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图像的质量、版本,也会有参数控制图像的剪裁,下面再展开说明。
  • resultHandler,请求结束后被调用的 block,返回一个包含资源对于图像的 UIImage 和包含图像信息的一个 NSDictionary,在整个请求的周期中,这个 block 可能会被多次调用,关于这点连同options 参数在下面展开说明。

(1)PHImageRequestOptions 与 iCloud 照片库

PHImageRequestOptions 中包含了一系列控制请求图像的属性。

resizeMode 属性控制图像的剪裁,不知道为什么 PhotoKit 会在请求图像方法(requestImageForAsset)中已经有控制图像剪裁的参数后(contentMode),还在 options 中加入控制剪裁的属性,但如果两个地方所控制的剪裁结果有所冲突,PhotoKit 会以 resizeMode 的结果为准。另外,resizeMode 也有控制图像质量的作用。如 resizeMode 设置为 PH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Exact 则返回图像必须和目标大小相匹配,并且图像质量也为高质量图像,而设置为 PHImageRequestOptionsResizeModeFast 则请求的效率更高,但返回的图像可能和目标大小不一样并且质量较低。

在 PhotoKit 中,对 iCloud 照片库有很好的支持,如果用户开启了 iCloud 照片库,并且选择了“优化 iPhone/iPad 储存空间”,或者选择了“下载并保留原件”但原件还没有加载好的时候,PhotoKit 也会预先拿到这些非本地图像的 PHAsset,但是由于本地并没有原图,所以如果产生了请求高清图的请求,PHotoKit 会尝试从 iCloud 下载图片,而这个行为最终的表现,会被 PHImageRequestOptions 中的值所影响。PHImageRequestOptions 中常常会用的几个属性如下:

networkAccessAllowed 参数控制是否允许网络请求,默认为 NO,如果不允许网络请求,那么就没有然后了,当然也拉取不到 iCloud 的图像原件。deliveryMode 则用于控制请求的图片质量。synchronous 控制是否为同步请求,默认为 NO,如果 synchronous 为 YES,即同步请求时,deliveryMode 会被视为 PHImageRequestOptionsDeliveryModeHighQualityFormat,即自动返回高质量的图片,因此不建议使用同步请求,否则如果界面需要等待返回的图像才能进一步作出反应,则反应时长会很长。

还有一个与 iCloud 密切相关的属性 progressHandler,当图像需要从 iCloud 下载时,这个 block 会被自动调用,block 中会返回图像下载的进度,图像的信息,出错信息。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反馈给用户当前图像的下载进度以及状况,但需要注意 progressHandler 不在主线程上执行,因此在其中需要操作 UI,则需要手工放到主线程执行。

上面有提到,requestImageForAsset 中的参数 resultHandler 可能会被多次调用,这种情况就是图像需要从 iCloud 中下载的情况。在 requestImageForAsset 返回的内容中,一开始的那一次请求中会返回一个小尺寸的图像版本,当高清图像还在下载时,开发者可以首先给用户展示这个低清的图像版本,然后 block 在多次调用后,最终会返回高清的原图。至于当前返回的图像是哪个版本的图像,可以通过 block 返回的 NSDictionary info 中获知,PHImageResultIsDegradedKey 表示当前返回的 UIImage 是低清图。如果需要判断是否已经获得高清图,可以这样判断:

// 排除取消,错误,低清图三种情况,即已经获取到了高清图
BOOL downloadFinined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CancelledKey] boolValue]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ErrorKey] && ![[info objectForKey:PHImageResultIsDegradedKey] boolValue];

另外,当我们使用 requestImageForAsset 发出对图像的请求时,如果在同一个 PHImageManager 中同时对同一个资源发出图像请求,请求的进度是可以共享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把 PHImageManager 以单例的形式使用,这样在切换界面时也不用担心无法传递图像的下载进度。例如,在图像的列表页面触发了下载图像,当我们离开列表页面进入预览大图界面时,并不用担心会重新图像会重新下载,只要没有手工取消图像下载,进入预览大图界面下载图像会自动继续从上次的进度下载图像。

如果希望取消下载图像,则可以使用 PHImageManager 的  cancelImageRequest 方法,它传入的是请求图像的请求 ID,这个 ID 可以从 requestImageForAsset 的返回值中获得,也可以从前面提到的包含图像信息的 NSDictionary info 中获得,当然前提是这个这个接收取消请求的 PHImageManager 与刚刚发出请求的 PHImageManager 是同一个实例,如上面所述使用单例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

最后,还要介绍一个 PHImageRequestOptions 的属性 versions,这个属性是指获取的图像是否需要包含系统相册“编辑”功能处理过的信息(如滤镜,旋转等),这一点比 ALAssetLibrary 要灵活很多,ALAssetLibrary 中并不能灵活地控制获取的图像是否带有“编辑”处理过的效果,例如在 ALAsset 中获取原图的接口 fullResolutionImage 获取到的是不带“编辑”效果的图像,要想获取带有“编辑”效果的图像,只能自行处理获取这些滤镜效果,并手工叠加上去。在我们的 UI 框架 QMUI 中就有对获取原图作出这样的封装,整个过程也较为繁琐,而框架中处理 PhotoKit 的部分则灵活很多,这也体现了 PhotoKit 相比 ALAssetLibrary 的最主要特点——复杂但灵活。文章的第三部分也会详细列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2)获取图像的优化

PHImageManager 提供了一个子类 PHImageCachingManager 用于处理图像的缓存,但是这个子类并不只是图像本身的缓存,而是更加实用——处理图像的整个加载过程的缓存。例如要在一个 collectionView 上展示图像列表这类大量的资源图像的缩略图时,可以利用 PHImageCachingManager 预先将一些图像加载到内存中,这对优化 collectionView 滚动时的表现很有帮助。然而,这只是官方说法,实际上由于加载图像的过程并不确定,每个业务加载图像的实际需求都可能不一样,因此 PHImageCachingManager 也采用比较松散的方法去控制这些缓存,其中的关键方法:

- (void)startCachingImagesForAssets:(NSArray<PHAsset *> *)assets targetSize:(CGSize)targetSiz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contentMode options:(nullable PHImageRequestOptions *)options;

需要传入一组 PHAsset,以及 targetSize,contentMode,以及一个 PHImageRequestOptions,如上面所述,这些参数之间的有着互相影响的作用,因此实际上不同的场景对于每个参数要求都不一样,而这些参数的最佳取值也只能通过实际在场景中测试所得。因此,比起使用 PHImageCachingManager,我总结了一些更为简易可行的缓存方法:

  • 获取图片时尽量获取预览图,不要直接显示原件,建议获取与设备屏幕同样大小的图像即可,实际上系统相册预览大图时使用的也是预览图,这也是系统相册加载速度快的原因。
  • 获取图片使用异步请求,如上面所述,当请求为异步时返回图像的 block 会被多次调用,先返回低清图,再返回高清图,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 UI 的等待时间。
  • 获取到高清图后可以缓存下来,简单地使用变量缓存即可,尽量在获取到高清图后避免再次发起请求获取图像。因为即使图像原件已经下载下来,重新请求高清图时因为图片的尺寸比较大,因此系统生成图像和剪裁图像也会花费一些时间。
  • 预先加载图像,如像预览大图这类情景中,用户同时只会看到一张大图,因此在观看某一张图片时,预先请求其邻近两张图片,对于加快 UI 的响应很有帮助。

经过实际测试,如果请求的是缩略图(即尺寸小的图像),那么即使请求的图像很多,仍不会产生任何不流畅的表现,但如果请求的是高清大图,那么即使只是同时请求几张图都会产生不流畅的状况。如上面提到过的那样,这些的状况的出现很可能是请求大图时由图片元数据产生图像,以及剪裁图像的过程耗时较多。所以按实际表现来看,即使 PhotoKit 有自己的缓存策略,仍然很难避免这部分耗时。因此上面几点优化获取图像的策略重点也是放在减少图像大小,异步请求以及做缓存几个方面。

 

link: http://kayosite.com/ios-development-and-detail-of-photo-framework-part-two.html

PhotoKit 是一套比 AssetsLibrary 更完整也更高效的库,对资源的处理跟 AssetsLibrary 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简单介绍几个概念:

  • PHAsset: 代表照片库中的一个资源,跟 ALAsset 类似,通过 PHAsset 可以获取和保存资源
  • PHFetchOptions: 获取资源时的参数,可以传 nil,即使用系统默认值
  • PHFetchResult: 表示一系列的资源集合,也可以是相册的集合
  • PHAssetCollection: 表示一个相册或者一个时刻,或者是一个「智能相册(系统提供的特定的一系列相册,例如:最近删除,视频列表,收藏等等,如下图所示)
  • PHImageManager: 用于处理资源的加载,加载图片的过程带有缓存处理,可以通过传入一个 PHImageRequestOptions 控制资源的输出尺寸等规格
  • PHImageRequestOptions: 如上面所说,控制加载图片时的一系列参数

下图中 UITableView 的第二个 section 就是 PhotoKit 所列出的所有智能相册

再列出几个代码片段,展示如何获取相册以及某个相册下资源的代码:

// 列出所有相册智能相册
PHFetchResult *smartAlbums = [PHAssetCollection fetchAssetCollectionsWithType:PHAssetCollectionTypeSmartAlbum subtype:PHAssetCollectionSubtypeAlbumRegular options:nil];

// 列出所有用户创建的相册
PHFetchResult *topLevelUserCollections = [PHCollectionList fetchTopLevelUserCollectionsWithOptions:nil];

// 获取所有资源的集合,并按资源的创建时间排序
PHFetchOptions *options = [[PHFetchOptions alloc] init];
options.sortDescriptors = @[[NSSortDescriptor sortDescriptorWithKey:@”creationDate” ascending:YES]];
PHFetchResult *assetsFetchResults = [PHAsset fetchAssetsWithOptions:options];

// 在资源的集合中获取第一个集合,并获取其中的图片
PHCachingImageManager *imageManager = [[PHCachingImageManager alloc] init];
PHAsset *asset = assetsFetchResults[0];
[imageManager requestImageForAsset:asset
targetSize:SomeSize
contentMode:PHImageContentModeAspectFill
options:nil
resultHandler:^(UIImage *result, NSDictionary *info) {

// 得到一张 UIImage,展示到界面上

}];

结合上面几个代码片段上看,PhotoKit 相对 AssetsLibrary 主要有三点重要的改进:

  • 从 AssetsLibrary 中获取数据,无论是相册,还是资源,本质上都是使用枚举的方式,遍历照片库取得相应的数据。而 PhotoKit 则是通过传入参数,直接获取相应的数据,因而效率会提高不少。
  • 在 AssetsLibrary 中,相册和资源是对应不同的对象(ALAssetGroup 和 ALAsset),因此获取相册和获取资源是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接口。而 PhotoKit 中则有 PHFetchResult 这个可以统一储存相册或资源的对象,因此处理相册和资源时也会比较方便。
  • PhotoKit 返回资源结果时,同时返回了资源的元数据,获取元数据在 AssetsLibrary 中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同时通过 PHAsset,开发者还能直接获取资源是否被收藏(favorite)和隐藏(hidden),拍摄图片时是否开启了 HDR 或全景模式,甚至能通过一张连拍图片获取到连拍图片中的其他图片。这也是文章开头说的,PhotoKit 能更好地与设备照片库接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link: http://kayosite.com/ios-development-and-detail-of-photo-framework.html

通过PHAssetCollection的以下方法来获取指定的相册:

func fetchAssetCollectionsWithType(_ type: PHAssetCollectionType, subtype subtype: PHAssetCollectionSubtype, options options: PHFetchOptions?) -> PHFetchResult

这个方法需要至少指定两个参数:

enum PHAssetCollectionType : Int {
    case Album //从 iTunes 同步来的相册,以及用户在 Photos 中自己建立的相册
    case SmartAlbum //经由相机得来的相册
    case Moment //Photos 为我们自动生成的时间分组的相册
}

enum PHAssetCollectionSubtype : Int {
    case AlbumRegular //用户在 Photos 中创建的相册,也就是我所谓的逻辑相册
    case AlbumSyncedEvent //使用 iTunes 从 Photos 照片库或者 iPhoto 照片库同步过来的事件。然而,在iTunes 12 以及iOS 9.0 beta4上,选用该类型没法获取同步的事件相册,而必须使用AlbumSyncedAlbum。
    case AlbumSyncedFaces //使用 iTunes 从 Photos 照片库或者 iPhoto 照片库同步的人物相册。
    case AlbumSyncedAlbum //做了 AlbumSyncedEvent 应该做的事
    case AlbumImported //从相机或是外部存储导入的相册,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使用经验,没法验证。
    case AlbumMyPhotoStream //用户的 iCloud 照片流
    case AlbumCloudShared //用户使用 iCloud 共享的相册
    case SmartAlbumGeneric //文档解释为非特殊类型的相册,主要包括从 iPhoto 同步过来的相册。由于本人的 iPhoto 已被 Photos 替代,无法验证。不过,在我的 iPad mini 上是无法获取的,而下面类型的相册,尽管没有包含照片或视频,但能够获取到。
    case SmartAlbumPanoramas //相机拍摄的全景照片
    case SmartAlbumVideos //相机拍摄的视频
    case SmartAlbumFavorites //收藏文件夹
    case SmartAlbumTimelapses //延时视频文件夹,同时也会出现在视频文件夹中
    case SmartAlbumAllHidden //包含隐藏照片或视频的文件夹
    case SmartAlbumRecentlyAdded //相机近期拍摄的照片或视频
    case SmartAlbumBursts //连拍模式拍摄的照片,在 iPad mini 上按住快门不放就可以了,但是照片依然没有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下,而是在相机相册里。
    case SmartAlbumSlomoVideos //Slomo 是 slow motion 的缩写,高速摄影慢动作解析,在该模式下,iOS 设备以120帧拍摄。不过我的 iPad mini 不支持,没法验证。
    case SmartAlbumUserLibrary //这个命名最神奇了,就是相机相册,所有相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都会出现在该相册中,而且使用其他应用保存的照片也会出现在这里。
    case Any //包含所有类型
}
  1. 钩子 “post-commit” 失败(退出代码 255) 没有输出

这是因post-commit脚本文件的权限不对,post-commit 脚本必须有 +x 权限

chmod +x  post-commit

2. web service中调用svn update失败的问题

执行 shell 指令前要加上 export LANG=C.UTF-8 的环境声明,不然 SVN update 时遇到中文会出现 error,Ubuntu 的 Apache 默认是 LANG=C

比如PHP脚本中需要添加如下代码:

         putenv(‘LC_CTYPE=zh_CN.UTF-8’);

         putenv(‘LANG=zh_CN.UTF-8’);

从无到有

2011.1.21 微信正式发布。这一天距离微信项目启动日约为2个月。就在这2个月里,微信从无到有,大家可能会好奇这期间微信后台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以下三件事:

1. 确定了微信的消息模型

微信起初定位是一个通讯工具,作为通讯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是收发消息。微信团队源于广硏团队,消息模型跟邮箱的邮件模型也很有渊源,都是存储转发。

图 1 微信消息模型

图1展示了这一消息模型,消息被发出后,会先在后台临时存储;为使接收者能更快接收到消息,会推送消息通知给接收者;最后客户端主动到服务器收取消息。

2. 制定了数据同步协议

由于用户的帐户、联系人和消息等数据都在服务器存储,如何将数据同步到客户端就成了很关键的问题。为简化协议,我们决定通过一个统一的数据同步协议来同步用户所有的基础数据。

最初的方案是客户端记录一个本地数据的快照(Snapshot),需要同步数据时,将Snapshot带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计算Snapshot与服务器数据的差异,将差异数据发给客户端,客户端再保存差异数据完成同步。不过这个方案有两个问题:一是Snapshot会随着客户端数据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大,同步时流量开销大;二是客户端每次同步都要计算Snapshot,会带来额外的性能开销和实现复杂度。

几经讨论后,方案改为由服务计算Snapshot,在客户端同步数据时跟随数据一起下发给客户端,客户端无需理解Snapshot,只需存储起来,在下次数据同步数据时带上即可。同时,Snapshot被设计得非常精简,是若干个Key-Value的组合,Key代表数据的类型,Value代表给到客户端的数据的最新版本号。Key有三个,分别代表:帐户数据、联系人和消息。这个同步协议的一个额外好处是客户端同步完数据后,不需要额外的ACK协议来确认数据收取成功,同样可以保证不会丢数据:只要客户端拿最新的Snapshot到服务器做数据同步,服务器即可确认上次数据已经成功同步完成,可以执行后续操作,例如清除暂存在服务的消息等等。

此后,精简方案、减少流量开销、尽量由服务器完成较复杂的业务逻辑、降低客户端实现的复杂度就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持续影响着后续的微信设计开发。记得有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我们在微信1.2版实现了群聊功能,但为了保证新旧版客户端间的群聊体验,我们通过服务器适配,让1.0版客户端也能参与群聊。

3. 定型了后台架构

图 2 微信后台系统架构

微信后台使用三层架构:接入层、逻辑层和存储层。

  • 接入层提供接入服务,包括长连接入服务和短连接入服务。长连接入服务同时支持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和服务器主动发起推送;短连接入服务则只支持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
  • 逻辑层包括业务逻辑服务和基础逻辑服务。业务逻辑服务封装了业务逻辑,是后台提供给微信客户端调用的API。基础逻辑服务则抽象了更底层和通用的业务逻辑,提供给业务逻辑服务访问。
  • 存储层包括数据访问服务和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通过MySQL和SDB(广硏早期后台中广泛使用的Key-Table数据存储系统)等底层存储系统来持久化用户数据。数据访问服务适配并路由数据访问请求到不同的底层数据存储服务,面向逻辑层提供结构化的数据服务。比较特别的是,微信后台每一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都使用单独的数据访问服务和数据存储服务,例如帐户、消息和联系人等等都是独立的。

微信后台主要使用C++。后台服务使用Svrkit框架搭建,服务之间通过同步RPC进行通讯。

图 3 Svrkit 框架

Svrkit是另一个广硏后台就已经存在的高性能RPC框架,当时尚未广泛使用,但在微信后台却大放异彩。作为微信后台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Svrkit这几年一直不断在进化。我们使用Svrkit构建了数以千计的服务模块,提供数万个服务接口,每天RPC调用次数达几十万亿次。

这三件事影响深远,乃至于5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继续沿用最初的架构和协议,甚至还可以支持当初1.0版的微信客户端。

这里有一个经验教训——运营支撑系统真的很重要。第一个版本的微信后台是仓促完成的,当时只是完成了基础业务功能,并没有配套的业务数据统计等等。我们在开放注册后,一时间竟没有业务监控页面和数据曲线可以看,注册用户数是临时从数据库统计的,在线数是从日志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数据通过每个小时运行一次的脚本(这个脚本也是当天临时加的)统计出来,然后自动发邮件到邮件组。还有其他各种业务数据也通过邮件进行发布,可以说邮件是微信初期最重要的数据门户。

2011.1.21 当天最高并发在线数是 491,而今天这个数字是4亿。

小步慢跑

在微信发布后的4个多月里,我们经历了发布后火爆注册的惊喜,也经历了随后一直不温不火的困惑。

这一时期,微信做了很多旨在增加用户好友量,让用户聊得起来的功能。打通腾讯微博私信、群聊、工作邮箱、QQ/邮箱好友推荐等等。对于后台而言,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这些功能催生了对异步队列的需求。例如,微博私信需要跟外部门对接,不同系统间的处理耗时和速度不一样,可以通过队列进行缓冲;群聊是耗时操作,消息发到群后,可以通过异步队列来异步完成消息的扩散写等等。

图 4 单聊和群聊消息发送过程

图4是异步队列在群聊中的应用。微信的群聊是写扩散的,也就是说发到群里的一条消息会给群里的每个人都存一份(消息索引)。为什么不是读扩散呢?有两个原因:

  • 群的人数不多,群人数上限是10(后来逐步加到20、40、100,目前是500),扩散的成本不是太大,不像微博,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发一条微博后,每粉丝都存一份的话,一个是效率太低,另一个存储量也会大很多;
  • 消息扩散写到每个人的消息存储(消息收件箱)后,接收者到后台同步数据时,只需要检查自己收件箱即可,同步逻辑跟单聊消息是一致的,这样可以统一数据同步流程,实现起来也会很轻量。

异步队列作为后台数据交互的一种重要模式,成为了同步RPC服务调用之外的有力补充,在微信后台被大量使用。

快速成长

微信的飞速发展是从2.0版开始的,这个版本发布了语音聊天功能。之后微信用户量急速增长,2011.5用户量破100万、2011.7 用户量破1000万、2012.3 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

伴随着喜人成绩而来的,还有一堆幸福的烦恼。

  • 业务快速迭代的压力微信发布时功能很简单,主要功能就是发消息。不过在发语音之后的几个版本里迅速推出了手机通讯录、QQ离线消息、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和朋友圈等等功能。有个广为流传的关于朋友圈开发的传奇——朋友圈历经4个月,前后做了30多个版本迭代才最终成型。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时候因为人员比较短缺,朋友圈后台长时间只有1位开发人员。
  • 后台稳定性的要求用户多了,功能也多了,后台模块数和机器量在不断翻番,紧跟着的还有各种故障。

帮助我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是以下几个举措:

1. 极简设计

虽然各种需求扑面而来,但我们每个实现方案都是一丝不苟完成的。实现需求最大的困难不是设计出一个方案并实现出来,而是需要在若干个可能的方案中,甄选出最简单实用的那个。

这中间往往需要经过几轮思考——讨论——推翻的迭代过程,谋定而后动有不少好处,一方面可以避免做出华而不实的过度设计,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详尽的讨论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方案,细节考究,往往是可靠性最好的方案。

2. 大系统小做

逻辑层的业务逻辑服务最早只有一个服务模块(我们称之为mmweb),囊括了所有提供给客户端访问的API,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微信官网。这个模块架构类似Apache,由一个CGI容器(CGIHost)和若干CGI组成(每个CGI即为一个API),不同之处在于每个CGI都是一个动态库so,由CGIHost动态加载。

在mmweb的CGI数量相对较少的时候,这个模块的架构完全能满足要求,但当功能迭代加快,CGI量不断增多之后,开始出现问题:

1) 每个CGI都是动态库,在某些CGI的共用逻辑的接口定义发生变化时,不同时期更新上线的CGI可能使用了不同版本的逻辑接口定义,会导致在运行时出现诡异结果或者进程crash,而且非常难以定位;

2) 所有CGI放在一起,每次大版本发布上线,从测试到灰度再到全面部署完毕,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几乎所有后台开发人员都会被同时卡在这个环节,非常影响效率;

3) 新增的不太重要的CGI有时稳定性不好,某些异常分支下会crash,导致CGIHost进程无法服务,发消息这些重要CGI受影响没法运行。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新的CGI架构——Logicsvr。

Logicsvr基于Svrkit框架。将Svrkit框架和CGI逻辑通过静态编译生成可直接使用HTTP访问的Logicsvr。我们将mmweb模块拆分为8个不同服务模块。拆分原则是:实现不同业务功能的CGI被拆到不同Logicsvr,同一功能但是重要程度不一样的也进行拆分。例如,作为核心功能的消息收发逻辑,就被拆为3个服务模块:消息同步、发文本和语音消息、发图片和视频消息。

每个Logicsvr都是一个独立的二进制程序,可以分开部署、独立上线。时至今日,微信后台有数十个Logicsvr,提供了数百个CGI服务,部署在数千台服务器上,每日客户端访问量几千亿次。

除了API服务外,其他后台服务模块也遵循“大系统小做”这一实践准则,微信后台服务模块数从微信发布时的约10个模块,迅速上涨到数百个模块。

3. 业务监控

这一时期,后台故障很多。比故障更麻烦的是,因为监控的缺失,经常有些故障我们没法第一时间发现,造成故障影响面被放大。

监控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在快速迭代过程中,重视功能开发,轻视了业务监控的重要性,有故障一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对业务逻辑监控的支持度较弱。基础设施提供了机器资源监控和Svrkit服务运行状态的监控。这个是每台机器、每个服务标配的,无需额外开发,但是业务逻辑的监控就要麻烦得多了。当时的业务逻辑监控是通过业务逻辑统计功能来做的,实现一个监控需要4步:

1) 申请日志上报资源;

2) 在业务逻辑中加入日志上报点,日志会被每台机器上的agent收集并上传到统计中心;

3) 开发统计代码;

4) 实现统计监控页面。

可以想象,这种费时费力的模式会反过来降低开发人员对加入业务监控的积极性。于是有一天,我们去公司内的标杆——即通后台(QQ后台)取经了,发现解决方案出乎意料地简单且强大:

1) 故障报告

之前每次故障后,是由QA牵头出一份故障报告,着重点是对故障影响的评估和故障定级。新的做法是每个故障不分大小,开发人员需要彻底复盘故障过程,然后商定解决方案,补充出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这份报告侧重于:如何避免同类型故障再次发生、提高故障主动发现能力、缩短故障响应和处理过程。

2) 基于 ID-Value 的业务无关的监控告警体系

图 5 基于 ID-Value 的监控告警体系

监控体系实现思路非常简单,提供了2个API,允许业务代码在共享内存中对某个监控ID进行设置Value或累加Value的功能。每台机器上的Agent会定时将所有ID-Value上报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数据汇总入库后就可以通过统一的监控页面输出监控曲线,并通过预先配置的监控规则产生报警。

对于业务代码来说,只需在要被监控的业务流程中调用一下监控API,并配置好告警条件即可。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开发监控报警的成本,我们补全了各种监控项,让我们能主动及时地发现问题。新开发的功能也会预先加入相关监控项,以便在少量灰度阶段就能直接通过监控曲线了解业务是否符合预期。

4. KVSvr

微信后台每个存储服务都有自己独立的存储模块,是相互独立的。每个存储服务都有一个业务访问模块和一个底层存储模块组成。业务访问层隔离业务逻辑层和底层存储,提供基于RPC的数据访问接口;底层存储有两类:SDB和MySQL。

SDB适用于以用户UIN(uint32_t)为Key的数据存储,比方说消息索引和联系人。优点是性能高,在可靠性上,提供基于异步流水同步的Master-Slave模式,Master故障时,Slave可以提供读数据服务,无法写入新数据。

由于微信账号为字母+数字组合,无法直接作为SDB的Key,所以微信帐号数据并非使用SDB,而是用MySQL存储的。MySQL也使用基于异步流水复制的Master-Slave模式。

第1版的帐号存储服务使用Master-Slave各1台。Master提供读写功能,Slave不提供服务,仅用于备份。当Master有故障时,人工切读服务到Slave,无法提供写服务。为提升访问效率,我们还在业务访问模块中加入了memcached提供Cache服务,减少对底层存储访问。

第2版的帐号存储服务还是Master-Slave各1台,区别是Slave可以提供读服务,但有可能读到脏数据,因此对一致性要求高的业务逻辑,例如注册和登录逻辑只允许访问Master。当Master有故障时,同样只能提供读服务,无法提供写服务。

第3版的帐号存储服务采用1个Master和多个Slave,解决了读服务的水平扩展能力。

第4版的帐号服务底层存储采用多个Master-Slave组,每组由1个Master和多个Slave组成,解决了写服务能力不足时的水平扩展能力。

最后还有个未解决的问题:单个Master-Slave分组中,Master还是单点,无法提供实时的写容灾,也就意味着无法消除单点故障。另外Master-Slave的流水同步延时对读服务有很大影响,流水出现较大延时会导致业务故障。于是我们寻求一个可以提供高性能、具备读写水平扩展、没有单点故障、可同时具备读写容灾能力、能提供强一致性保证的底层存储解决方案,最终KVSvr应运而生。

KVSvr使用基于Quorum的分布式数据强一致性算法,提供Key-Value/Key-Table模型的存储服务。传统Quorum算法的性能不高,KVSvr创造性地将数据的版本和数据本身做了区分,将Quorum算法应用到数据的版本的协商,再通过基于流水同步的异步数据复制提供了数据强一致性保证和极高的数据写入性能,另外KVSvr天然具备数据的Cache能力,可以提供高效的读取性能。

KVSvr一举解决了我们当时迫切需要的无单点故障的容灾能力。除了第5版的帐号服务外,很快所有SDB底层存储模块和大部分MySQL底层存储模块都切换到KVSvr。随着业务的发展,KVSvr也不断在进化着,还配合业务需要衍生出了各种定制版本。现在的KVSvr仍然作为核心存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台化

2011.8 深圳举行大运会。微信推出“微信深圳大运志愿者服务中心”服务号,微信用户可以搜索“szdy”将这个服务号加为好友,获取大会相关的资讯。当时后台对“szdy”做了特殊处理,用户搜索时,会随机返回“szdy01”,“szdy02”,…,“szdy10”这10个微信号中的1个,每个微信号背后都有一个志愿者在服务。

2011.9 “微成都”落户微信平台,微信用户可以搜索“wechengdu”加好友,成都市民还可以在“附近的人”看到这个号,我们在后台给这个帐号做了一些特殊逻辑,可以支持后台自动回复用户发的消息。

这种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就开始做一个媒体平台,这个平台后来从微信后台分出,演变成了微信公众平台,独立发展壮大,开始了微信的平台化之路。除微信公众平台外,微信后台的外围还陆续出现了微信支付平台、硬件平台等等一系列平台。

图 6 微信平台

走出国门

微信走出国门的尝试开始于3.0版本。从这个版本开始,微信逐步支持繁体、英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不过,真正标志性的事情是第一个海外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

1. 海外数据中心

海外数据中心的定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也就是说具备完整的功能,能够不依赖于国内数据中心独立运作。

1) 多数据中心架构

图 7 多数据中心架构

系统自治对于无状态的接入层和逻辑层来说很简单,所有服务模块在海外数据中心部署一套就行了。

但是存储层就有很大麻烦了——我们需要确保国内数据中心和海外数据中心能独立运作,但不是两套隔离的系统各自部署,各玩各的,而是一套业务功能可以完全互通的系统。因此我们的任务是需要保证两个数据中心的数据一致性,另外Master-Master架构是个必选项,也即两个数据中心都需要可写。

2) Master-Master 存储架构

Master-Master架构下数据的一致性是个很大的问题。两个数据中心之间是个高延时的网络,意味着在数据中心之间直接使用Paxos算法、或直接部署基于Quorum的KVSvr等看似一劳永逸的方案不适用。

最终我们选择了跟Yahoo!的PNUTS系统类似的解决方案,需要对用户集合进行切分,国内用户以国内上海数据中心为Master,所有数据写操作必须回到国内数据中心完成;海外用户以海外数据中心为Master,写操作只能在海外数据中心进行。从整体存储上看,这是一个Master-Master的架构,但细到一个具体用户的数据,则是Master-Slave模式,每条数据只能在用户归属的数据中心可写,再异步复制到其他数据中心。

图 8 多数据中心的数据Master-Master架构

3) 数据中心间的数据一致性

这个Master-Master架构可以在不同数据中心间实现数据最终一致性。如何保证业务逻辑在这种数据弱一致性保证下不会出现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被分解为2个子问题:

  • 用户访问自己的数据用户可以满世界跑,那是否允许用户就近接入数据中心就对业务处理流程有很大影响。如果允许就近接入,同时还要保证数据一致性不影响业务,就意味着要么用户数据的Master需要可以动态的改变;要么需要对所有业务逻辑进行仔细梳理,严格区分本数据中心和跨数据中心用户的请求,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数据中心处理。考虑到上述问题会带来很高昂的实现和维护的复杂度,我们限制了每个用户只能接入其归属数据中心进行操作。如果用户发生漫游,其漫游到的数据中心会自动引导用户重新连回归属数据中心。这样用户访问自己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所有操作被限制在归属数据中心内,其数据是有强一致性保证的。此外,还有额外的好处:用户自己的数据(如:消息和联系人等)不需要在数据中心间同步,这就大大降低了对数据同步的带宽需求。
  • 用户访问其他用户的数据由于不同数据中心之间业务需要互通,用户会使用到其他数据中心用户创建的数据。例如,参与其他数据中心用户创建的群聊,查看其他数据中心用户的朋友圈等。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大部分场景下对数据一致性要求其实并不高。用户稍迟些才见到自己被加入某个其他数据中心用户建的群、稍迟些才见到某个好友的朋友圈动态更新其实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在这些场景下,业务逻辑直接访问本数据中心的数据。当然,还是有些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很高。比方说给自己设置微信号,而微信号是需要在整个微信帐号体系里保证唯一的。我们提供了全局唯一的微信号申请服务来解决这一问题,所有数据中心通过这个服务申请微信号。这种需要特殊处置的场景极少,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4) 可靠的数据同步

数据中心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同步,数据是否能够达到最终一致,取决于数据同步是否可靠。为保证数据同步的可靠性,提升同步的可用性,我们又开发一个基于Quorum算法的队列组件,这个组件的每一组由3机存储服务组成。与一般队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个组件对队列写入操作进行了大幅简化,3机存储服务不需要相互通讯,每个机器上的数据都是顺序写,执行写操作时在3机能写入成功2份即为写入成功;若失败,则换另外一组再试。因此这个队列可以达到极高的可用性和写入性能。每个数据中心将需要同步的数据写入本数据中心的同步队列后,由其他数据中心的数据重放服务将数据拉走并进行重放,达到数据同步的目的。

2. 网络加速

海外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微信只在香港和加拿大有两个海外数据中心。但世界那么大,即便是这两个数据中心,也还是没法辐射全球,让各个角落的用户都能享受到畅快的服务体验。

通过在海外实际对比测试发现,微信客户端在发消息等一些主要使用场景与主要竞品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跟公司的架构平台部、网络平台部和国际业务部等兄弟部门一起合作,围绕海外数据中心,在世界各地精心选址建设了数十个POP点(包括信令加速点和图片CDN网络)。另外,通过对移动网络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还对微信的通讯协议做了大幅优化。微信最终在对比测试中赶上并超过了主要的竞品。

精耕细作

1. 三园区容灾

2013.7.22 微信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故障,消息收发和朋友圈等服务出现长达5个小时的故障,故障期间消息量跌了一半。故障的起因是上海数据中心一个园区的主光纤被挖断,近2千台服务器不可用,引发整个上海数据中心(当时国内只有这一个数据中心)的服务瘫痪。

故障时,我们曾尝试把接入到故障园区的用户切走,但收效甚微。虽然数百个在线模块都做了容灾和冗余设计,单个服务模块看起来没有单点故障问题;但整体上看,无数个服务实例散布在数据中心各个机房的8千多台服务器内,各服务RPC调用复杂,呈网状结构,再加上缺乏系统级的规划和容灾验证,最终导致故障无法主动恢复。在此之前,我们知道单个服务出现单机故障不影响系统,但没人知道2千台服务器同时不可用时,整个系统会出现什么不可控的状况。

其实在这个故障发生之前3个月,我们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上海数据中心内网交换机异常,导致微信出现一个出乎意料的故障,在13分钟的时间里,微信消息收发几乎完全不可用。在对故障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一个消息系统里一个核心模块三个互备的服务实例都部署在同一机房。该机房的交换机故障导致这个服务整体不可用,进而消息跌零。这个服务模块是最早期(那个时候微信后台规模小,大部分后台服务都部署在一个数据园区里)的核心模块,服务基于3机冗余设计,年复一年可靠地运行着,以至于大家都完全忽视了这个问题。

为解决类似问题,三园区容灾应运而生,目标是将上海数据中心的服务均匀部署到3个物理上隔离的数据园区,在任意单一园区整体故障时,微信仍能提供无损服务。

1) 同时服务

传统的数据中心级灾备方案是“两地三中心”,即同城有两个互备的数据中心,异地再建设一个灾备中心,这三个数据中心平时很可能只有一个在提供在线服务,故障时再将业务流量切换到其他数据中心。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灾备数据中心无实际业务流量,在主数据中心故障时未必能正常切换到灾备中心,并且在平时大量的备份资源不提供服务,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园区容灾的核心是三个数据园区同时提供服务,因此即便某个园区整体故障,那另外两个园区的业务流量也只会各增加50%。反过来说,只需让每个园区的服务器资源跑在容量上限的2/3,保留1/3的容量即可提供无损的容灾能力,而传统“两地三中心”则有多得多的服务器资源被闲置。此外,在平时三个园区同时对外服务,因此我们在故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业务流量切到其他数据园区?”,而不是“能不能把业务流量切到其他数据园区?”,前者显然是更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

2) 数据强一致

三园区容灾的关键是存储模块需要把数据均匀分布在3个数据园区,同一份数据要在不同园区有2个以上的一致的副本,这样才能保证任意单一园区出灾后,可以不中断地提供无损服务。由于后台大部分存储模块都使用KVSvr,这样解决方案也相对简单高效——将KVSvr的每1组机器都均匀部署在3个园区里。

3) 故障时自动切换

三园区容灾的另一个难点是对故障服务的自动屏蔽和自动切换。即要让业务逻辑服务模块能准确识别出某些下游服务实例已经无法访问,然后迅速自动切到其他服务实例,避免被拖死。我们希望每个业务逻辑服务可以在不借助外部辅助信息(如建设中心节点,由中心节点下发各个业务逻辑服务的健康状态)的情况下,能自行决策迅速屏蔽掉有问题的服务实例,自动把业务流量分散切到其他服务实例上。另外,我们还建设了一套手工操作的全局屏蔽系统,可以在大型网络故障时,由人工介入屏蔽掉某个园区所有的机器,迅速将业务流量分散到其他两个数据园区。

4) 容灾效果检验

三园区容灾是否能正常发挥作用还需要进行实际的检验,我们在上海数据中心和海外的香港数据中心完成三园区建设后,进行了数次实战演习,屏蔽单一园区上千台服务,检验容灾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特别地,为了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核心服务模块因为某次更新就不再支持三园区容灾了,我们还搭建了一套容灾拨测系统,每天对所有服务模块选取某个园区的服务主动屏蔽掉,自动检查服务整体失败量是否发生变化,实现对三园区容灾效果的持续检验。

2. 性能优化

之前我们在业务迅速发展之时,优先支撑业务功能快速迭代,性能问题无暇兼顾,比较粗放的贯彻了“先扛住再优化”的海量之道。2014年开始大幅缩减运营成本,性能优化就被提上了日程。

我们基本上对大部分服务模块的设计和实现都进行了重新review,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这还是可以节约出不少机器资源的。但更有效的优化措施是对基础设施的优化,具体的说是对Svrkit框架的优化。Svrkit框架被广泛应用到几乎所有服务模块,如果框架层面能把机器资源使用到极致,那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结果还真的可以,我们在基础设施里加入了对协程的支持,重点是这个协程组件可以不破坏原来的业务逻辑代码结构,让我们原有代码中使用同步RPC调用的代码不做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通过协程异步化。Svrkit框架直接集成了这个协程组件,然后美好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单实例最多提供上百并发请求处理能力的服务,在重编上线后,转眼间就能提供上千并发请求处理能力。Svrkit框架的底层实现在这一时期也做了全新的实现,服务的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3. 防雪崩

我们一直以来都不太担心某个服务实例出现故障,导致这个实例完全无法提供服务的问题,这个在后台服务的容灾体系里可以被处理得很好。最担心的是雪崩:某个服务因为某些原因出现过载,导致请求处理时间被大大拉长。于是服务吞吐量下降,大量请求积压在服务的请求队列太长时间了,导致访问这个服务的上游服务出现超时。更倒霉的是上游服务还经常会重试,然后这个过载的服务仅有的一点处理能力都在做无用功(即处理完毕返回结果时,调用端都已超时放弃),终于这个过载的服务彻底雪崩了。最糟糕的情况是上游服务每个请求都耗时那么久,雪崩顺着RPC调用链一级级往上传播,最终单个服务模块的过载会引发大批服务模块的雪崩。

我们在一番勒紧裤腰带节省机器资源、消灭低负载机器后,所有机器的负载都上来了,服务过载变得经常发生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是Svrkit框架里的具有QoS保障的FastReject机制,可以快速拒绝掉超过服务自身处理能力的请求,即使在过载时,也能稳定地提供有效输出。

4. 安全加固

近年,互联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种拖库层出不穷。为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我们建设了一套数据保护系统——全程票据系统。其核心方案是,用户登录后,后台会下发一个票据给客户端,客户端每次请求带上票据,请求在后台服务的整个处理链条中,所有对核心数据服务的访问,都会被校验票据是否合法,非法请求会被拒绝,从而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只能用户通过自己的客户端发起操作来访问。

新的挑战

1. 资源调度系统

微信后台有成千的服务模块,部署在全球数以万计的服务器上,一直依靠人工管理。此外,微信后台主要是提供实时在线服务,每天的服务器资源占用在业务高峰和低谷时相差很大,在业务低谷时计算资源被白白浪费;另一方面,很多离线的大数据计算却受制于计算资源不足,难以高效完成。

我们正在实验和部署的资源调度系统(Yard)可以把机器资源的分配和服务的部署自动化、把离线任务的调度自动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业务对服务资源的需求有变化时,能更及时、更弹性地自动实现服务的重新配置与部署。

2. 高可用存储

基于Quorum算法的KVSvr已经实现了强一致性、高可用且高性能的Key-Value/Key-Table存储。最近,微信后台又诞生了基于Paxos算法的另一套存储系统,首先落地的是PhxSQL,一个支持完整MySQL功能,又同时具备强一致性、高可用和高性能的SQL存储。

 

链接: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the-road-of-the-growth-weixin-background

上次工作中需要编译一个C项目,运行在android的shell上。当时的做法是从android编译环境中分离工具链,拷贝出prebuilt下的ara-eabi-gcc、拷贝出out下bionic生成的一些so文件、以及bionic的头文件。这样做起来很麻烦。
今天偶尔看到ndk,发现ndk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1. 下载安装ndk
从android.com上下载最新的ndk包:
# wget http://dl.google.com/android/ndk/android-ndk-r7-linux-x86.tar.bz2
# tar xvfj android-ndk-r7-linux-x86.tar.bz2
然后将ndk根路径加入到PATH
2. 编译hello-jni工程
ndk带的sample中有hello-jni工程,它包含java代码和一些函数的jni实现。编译jni时需要用ndk。
编译jni:
# ndk-build
这时会提示awk错误:
prebuilt/linux-x86/bin/awk: 4: Syntax error: word unexpected (expecting “)”)
从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8116113/problems-with-android-ndk-7-and-awk的信息看,这个akw是for x86_64的,所以运行有问题。只需要禁掉它,主机的awk就可以了:
# mv prebuilt/linux-x86/bin/awk prebuilt/linux-x86/bin/awk64
再次执行ndk-build就会成功在hello-jni/libs下生成so文件。用ant debug就会编译java文件,并将生成的jni so文件打包到apk。
3. 编译一个独立的hello程序
创建目录hello/jni,在jni下创建hello.c和Android.mk:

// hello.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n”);

return 0;
}

// Android.mk
LOCAL_PATH:=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SRC_FILES:= hello.c
LOCAL_MODULE:= hello

LOCAL_FORCE_STATIC_EXECUTABLE := true
#LOCAL_STATIC_LIBRARIES := libc
#LOCAL_CFLAGS += -Iinclude/dir -DSOMEFLAGS

include $(BUILD_EXECUTABLE)

注意:jni目录是必须的,否则ndk-build会编译出错,报告:
Android NDK: Could not find application project directory !
Android NDK: Please define the NDK_PROJECT_PATH variable to point to it.
/Developer/android-ndk-r4b/build/core/build-local.mk:85: *** Android NDK: Aborting    .  Stop.
执行ndk-build后,会生成可执行文件hello,push到android设备上即可运行。
link: http://leave001.blog.163.com/blog/static/16269129320111128113217384/

在Linode的VPS上配置了VPN服务器(pptpd),连接正常。在我自己的Mac电脑上连接以后无法访问Google或其他国外网站,可正常访问百度和微博等国内网站,QQ也同样可以登录。
通过ip138查询当前访问ip来自VPN服务器所在地,证明我本地是通过VPN服务器访问的其他网站或服务。
同时,我在手机上也使用相同的账户连接同一个VPN服务器,手机可以正常访问Google和其他国外网站,比如twitter。
检查Mac路由表(连接VPN后):

连接VPN后,ping google.com 正常,nslookup 也正常,不知道改怎么调试了,求解.

 

MTU,英文全称为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中文即最大传输单元的意思,是一种通信协议层上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包值。如果MTU设置得当,可以优化网络性能。反之设置不当,则可能影响网络速度、甚至影响部分软件和网络使用。比如连接上VPN不能访问网站,或不能连接等问题。

由于VPN连接需要对原有的IP或者是TCP/UDP数据进行封装,因此增加了数据的长度。如果VPN连接上不能上网,可以将MTU设置小一些,比如1450,具体设置方法可以参考下文介绍。

除了MTU的设置可能影响VPN连接使用外,如果设置不合理,也可能影响网络连接质量。现在常用的以太网网络下,MTU值默认是1500,超过此大小的话,数据包将被分段传输。如果MTU过小的话,会增加数据包拆分传输次数,而且拆包组包的过程也浪费了时间。

那么按上所说,是不是设置最大值最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不同使用网络环境,网络MTU最大值也可能不一样。比如ADSL网络MTU值是1492字节,如果强行设置为1500,因为网络本身最大只能1492,超过的话,传输前就需要拆包分段传输,在这过程中也浪费了时间,并且产生额外的数据包。

所以MTU设置需要恰当,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根据网络本身最大MTU传输字节设置即可。那么如何查看使用网络的最大MTU值呢,下面将介绍一下检查方法(Windows下手动查询,如果觉得麻烦,也可以使用Simple MTU Test这个软件查询)。

一、网络最大MTU值检测方法

1、首先同时按下键盘上的Win+R键,弹出“运行”窗口,输入”cmd.exe”,点击确定。

2、在命令行窗口中输入”ping -l 1472 -f www.baidu.com”然后按下回车键。解释一下这段命令的作用:

ping:发送一个数据包检测;
-l(L的小写):指定数据包大小;
1472:数据包大小为1472字节;
-f:禁止路由器拆分数据包;
www.baidu.com:使用百度为检测目标;

3、执行以上命令后,如果成功响应了(如下图),则说明你的网络MTU最大为1500字节,这时设置MTU为1500即可。(这里我修改了检测数据包为1450,方便截图)

4、如果返回显示需要拆分数据包但是设置 DF。或是Packer needs to be fragmented but DF set.的提示,则说明数据包大小超过了本身网络最大MTU值。

5、这时可以减小发送数据包大小再尝试,依次减少5字节,直到能正确返回响应。返回后逐渐加1字节再次检测,以查询网络最大MTU值。比如查询网络最大MTU值为1452,那么这个并不是完整的MTU值,还需要加上28字节的数据包报文(包含IP头部,但不包含协议栈更下层的头部),完整的MTU应该是1480字节。

6、查询到网络最大MTU值后,设置即可。路由器设置的话,不同路由器,设置方法也可能不一样,建议查看使用说明设置。TP-LINK路由器的话,一般是在管理页面——网络参数——WAN口设置——编辑正在使用的网络连接——WAN口高级设置里。

7、当然除了直接在路由器设置外,还可以在操作系统里修改,下面将介绍一下各系统设置方法。

二、Windows系统设置MTU方法

除了下面介绍的手动设置方法外,一些软件也有辅助修改功能,比如魔方优化大师等。

A、Vista、Win7、Win8系统设置方法

1、打开系统盘\Windows\System32\文件夹下找到cmd.exe,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2、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netsh interface ipv4 show subinterfaces”并回车查看当前的MTU值;

3、接下来输入“netsh interface ipv4 set subinterface “修改的网络连接名” mtu=查询的网络最大MTU值 store=persistent”并回车即可;

例如:“netsh interface ipv4 set subinterface “本地连接” mtu=1492 store=persistent”。

B、Windows XP系统设置方法

1、 按下Win+R组合键,弹出“运行”窗口,输入regedit,点击确定;

2、依次找到以下注册表项:“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interface”;

3、在interface中下可能有很多项,需要逐个观察键值,会有一个项与你的网卡IP一致,选中该项;

4、然后在该项上点击右键,选择“编辑——新建——DWORD值”,然后在右侧将其命名为“MTU”;

5、右键点击MTU,选择“修改”,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十进制”,设置你查询网络MTU值即可。

6、设置后,需要重启电脑应用生效。

三、Mac OS X设置MTU方法

依次打开:系统偏好设置——网络——以太网(如果使用的是无线网络就修改无线网络)——高级设置,在“硬件”选项卡下“配置”选择手动,然后就可以设置MTU了,如下图:

I’m trying to compile PHP 5.6.10 from the source, and I encountered the following problem:

Undefined symbols for architecture x86_64:
  "_PKCS5_PBKDF2_HMAC", referenced from:
      _zif_openssl_pbkdf2 in openssl.o
  "_TLSv1_1_client_method", referenced from:
      _php_openssl_setup_crypto in xp_ssl.o
  "_TLSv1_1_server_method", referenced from:
      _php_openssl_setup_crypto in xp_ssl.o
  "_TLSv1_2_client_method", referenced from:
      _php_openssl_setup_crypto in xp_ssl.o
  "_TLSv1_2_server_method", referenced from:
      _php_openssl_setup_crypto in xp_ssl.o
ld: symbol(s) not found for architecture x86_64
clang: error: linker command failed with exit code 1 (use -v to see invocation)
make: *** [libs/libphp5.bundle] Error 1

OpenSSL is installed via Brew. In PHP included like --with-openssl=/usr/local/Cellar/openssl/1.0.2c

P.S. Before tried to use just /usr for OpenSSL but got the same error.

 

The Makefile has a line with EXTRA_LIBS, something like:

EXTRA_LIBS = -lresolv -lmcrypt -lltdl -liconv-lm -lxml2 -lcurl -lssl -lcrypto

Remove all occurrences of -lssl and -lcrypto and add the full path to libssl.dylib and libcrypto.dylib (brew links openssl to /usr/local/opt/openssl/lib/)

EXTRA_LIBS = -lresolv -lexslt -ltidy -lmysqlclient -lmcrypt -lltdl /usr/local/lib/libiconv.dylib /usr/local/Cellar/openssl/1.0.2d_1/lib/libssl.dylib /usr/local/Cellar/openssl/1.0.2d_1/lib/libcrypto.dylib -lpng -lz -ljpeg -lcurl -lbz2 -lz  -lm -lxml2 -lz -licucore -lm -lcurl -lldap -lz -lxml2 -lz -licucore -lm -lfreetype -lmysqlclient -lxml2 -lz -licucore -lm -lxml2 -lz -licucore -lm -lxml2 -lz -licucore -lm -lxml2 -lz -licucore -lm -lxml2 -lz -licucore -lm -lxslt -lxml2 -lz -licucore -lm